中國器官捐獻指南發布 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8月25日訊 8月22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器官獲取組織聯盟大會暨國際器官捐獻論壇上,《中國器官捐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第一部統一的器官捐獻規范操作指南。
在本次會議期間,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聯合主辦,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支持的首次針對器官捐獻和移植的公眾教育宣傳活動“陽光下生命的延續”在廣州啟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教授表示:“《指南》的發布,確保未來器官捐獻在陽光、公平、透明的體制中完成,消除公眾對中國器官捐獻機制‘不健全’而導致的諸多問題的顧慮。”
一直以來,我國器官移植一直面臨兩大問題,一就是用來移植的器官來自于死囚,在倫理上存在問題;二是器官分配不夠公開透明。
隨著《指南》的推行,這兩大問題有望在未來得到有效解決。黃潔夫指出:以前器官來源不透明,使得很多普通患者很難享受到器官移植,只有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老百姓才有可能享受到器官移植,器官的使用和分配都是電腦根據病情、地區來決定,器官移植不再是有錢人的游戲。
此外,器官移植手術和后續排異治療的費用依然較高,高額的費用把很多患者排除在外。為了降低患者負擔,紅十字會和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正計劃推進把器官移植手術納入大病醫保。
黃潔夫透露:“器官移植費用在很多國家都是政府買單,被納入醫保范疇,我和原衛生部部長、現紅會會長陳竺商議,將在明年‘兩會’提交提案,建議部分省開始試點,從腎移植開始,將器官移植費用納入大病救助范圍。”
移植器官數量有望翻番
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OPO聯盟副秘書長莊一強博士表示,此前中國的器官捐贈缺乏統一的操作規范,《指南》對全國各地的不同標準和執行情況進行了整合,是一部學術性、規范化的器官捐獻指南,全國性標準的確立也有利于推動和完善我國器官捐獻相關法律的制定。
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捐獻的器官數量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量相比,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中國的器官捐獻在技術操作層面與發達國家并無太大差距。盡管從今年1月1日開始我國已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愿捐獻成為唯一合法器官來源,但在整體捐贈數量方面,我國仍處于亞洲首位。
莊一強介紹:“亞洲有很多國家人口都超過了1億,像日本、印尼、巴基斯坦,尤其是印度,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是中國的器官捐獻在亞洲還是排在第一。我堅信,未來3~5年,中國有望以無可爭辯的倫理學標準,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黃潔夫列舉過一組數據,中國內地每年在ICU死亡的病人有600萬,如果有千分之一的人進行器官捐獻,且每人捐3~4個器官,我國可以進行移植的器官數量就可以翻一倍,一年的總數就可達2萬。
以單病種入醫保
在本次會議上,黃潔夫專門強調了幾個數據,他指出:“現在國內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多達30萬,但能夠出得起錢做手術的患者只有3萬人。”
費用問題使得很多患者只能坐以待斃,連排隊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一直以來,我國醫療機構對于器官移植收費并沒有專門的規范。
據記者了解,目前衛計委正在組織有關試點單位,開展器官移植的單病種收費,按照移植器官的不同,制定一個費用總額,從而降低患者的負擔。為未來把器官移植納入大病醫保提供重要的價格依據。
隨著單病種的推廣,有望提升我國器官移植手術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國只有169家醫院可以開展器官移植手術,而美國有300多家醫院可以開展相關服務。在美國,平均每家醫院有幾千名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而我國每家醫院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只有不到百人。
黃潔夫介紹:“在廣州、深圳、上海、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當地已經把肝臟、腎臟移植的費用納入報銷范疇。目前,全國有5個省市正在開展器官移植納入大病醫保的試點。據我了解,在納入醫保報銷后,中國器官移植的收費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將是最便宜、最可及,而且是高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