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目前醫療器械市場已過千億元規模,而年均增長率約23%,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要達34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與全球醫療器械占醫藥市場總規模的42%相比,中國醫療器械的占比僅14%。
醫療、教育、住房,一直是三大民生話題。而作為構筑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撐點,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受到關注。當“城鎮化”概念被重點解讀以來,相關受益行業相繼被市場挖掘,這也包括了醫療器械行業。深度城鎮化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增量將有2000億元,帶來政府主導的醫療服務供給增量約2500億元,再加上衛生部2012年8月承諾的年均超過2008年10倍的醫療體系專項資金等,多因素推動的醫療器械行業,或將實現“高速發育”。
多因素推動醫療器械成長
作為小容量行業,醫療器械并沒有基建、金融那么扯眼球,再加上細分領域的不同,普通投資者一般很難將其進行系統梳理。但在多項利好因素的刺激作用下,醫療器械行業顯示了巨大的成長潛力。
多因素驅動成長
中國目前醫療器械市場已過千億元規模,而年均增長率約23%,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要達34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與全球醫療器械占醫藥市場總規模的42%相比,我國醫療器械的占比僅14%。
從政策來看,繼科技部印發《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之后,8月17日,衛生部又發布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當中提到未來8年將推出涉及金額高達4000億元的七大醫療體系重大專項一事,令關注醫療器械行業的投資者精神為之一振,因為當中有1090億元被明確用在了縣醫院建設。在2008年時,針對醫療體系投資安排的資金為48億元,而未來8年年均將有500億元的專項資金,為2008年時期的10倍。實際上,上述縣醫院建設規劃,其實與此前的醫改及如今被重點解讀的“城鎮化”也有相輔相成的味道。城鎮化過程中自然要涉及到醫療體系的構建和升級,醫療器械受益也就在情理之中。“縣級醫院肯定是有機會的”,如今國內和國外的各醫療器械廠家,也都緊盯著縣醫院建設的這個市場。
另外從趨勢來看,首先,老齡化趨勢對一些特定醫療器械如供氧機、血糖儀等生產企業來說,保證了不斷擴張的市場;其次是醫改,國務院“十二五”醫改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和服務量均要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在醫療保障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民營醫療對醫療器械的添加購置,也將很好地拉動行業的發展;再次是新GMP規劃,比如新GMP對無菌制劑企業要求高,要求在2013年底前全部都要通過;最后是替代化,如今不少高端醫療器械多為國外進口,而隨著技術逐漸升級,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已逐漸擁有了替代實力。
受益“城鎮化”概念
如果以“城鎮化”、“醫改”為契機,來進行挖掘的話,大體上受益的上市公司可分為工程類、連鎖類、器械類三種。
首先,為匹配新增城鎮或民營機構規模,醫療工程的需求會明顯增加。比如說潔凈手術室專家尚榮醫療,其在2012年簽署的合同,涉及金額就多達26.78億元,為2011年全年營業收入的7.68倍。東興證券分析師曾在其研報中表示,上市以來,尚榮醫療過億元訂單的數量明顯有所增加,這種先發優勢和品牌效應,很有可能會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其次,在擴張過程中,擁有醫院資產類似連鎖性質的上市公司也同樣獲得了機會。
“相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發展擴容,政府在政策上是鼓勵的。”比如說像愛爾眼科。至于公立醫院,雖然政策不鼓勵其舉債搞建設,但是其本身還是有動力,因為這關系到醫院的評級,也要考慮行業整體的升級周期等因素。資料顯示,愛爾眼科已在全國范圍內擁有42家連鎖(截至2012年7月底),主要開展視眼治療、白內障手術、角膜病、醫學驗光配鏡、眼外傷等診療項目,其中近視眼手術規模尤大;又如迪安診斷,該公司以提供醫學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可開展包括生化、酶免、放免、PCR、熒光免疫等1000余項醫學診斷服務,目前已運行的實驗室為10家(2012年中報數據),另有4個區域已獲得實驗室同意設置書。類似的上市公司還有目前仍以經濟發達地區為深耕領域的口腔醫院通策醫療,以及處于排隊狀態的慈銘體檢等。
此外,器械類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受益,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魚躍醫療,這個經常被市場提及的家用醫療器械的領頭羊。資料顯示,魚躍醫療的生產產品多達36個品種、225個規格,其中超輕微氧氣閥、霧化器、血壓計、聽診器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已是國內第一,輪椅車國內第二。類似的個股還有和魚躍醫療在血糖儀業務重疊的三諾生物,在產科、心電、監護、超聲影像四大領域頗有建樹的理邦儀器,主攻醫用凍干機及凍干系統的東富龍,主要產品為第三代真空采血系統的陽普醫療;著眼于嬰幼兒市場的戴維醫療和博暉創新。
進口替代、升級改造的“錢景”
另外,醫療器械行業除了市場規模的正常成長之外,還擁有進口替代化和升級改造這兩大機遇。
比如2005年成立的凱利泰,在基于對高分子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之上,其于2007年成為擁有完整的椎體擴張球囊部件自主生產技術和能力的公司,利用性價比和渠道的優勢,開始了進口替代的進程。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冠昊生物,的身上,數據顯示,2008年,冠昊生物硬腦膜補片的市場份額為32%,2010年為40%~45%;而對于如德國貝朗醫療、美國強生等進口品牌來說,2008年的市場份額還為45%,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就只有25%~30%了。那么,這種故事是否能夠重演呢?業內人士稱,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說目前海南海藥,子公司上海聲力特的人工耳蝸產品,就正走在進口替代的路上。資料顯示,上海力聲特是國內第一個通過臨床試驗的公司,最有希望的競爭對手諾爾康可能要在2013年年底才能進入市場。
據對新生兒、老年人構筑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的評估,預計近期每年的人工耳蝸需求量約為22.4萬套,按照每套5萬元的測算,市場規模每年有112億元。“市場足夠大,未來幾年會有爆發式增長。”
而日前進一步收購秦明醫學股權的樂普醫療,以75.1%的持股比例已經成為秦明醫學控股股東,而秦明醫學則擁有著國內唯一一張心臟起搏器批文。長期以來,中國心臟起搏器主要從歐洲進口,且進口量穩步增長,進口替代化一直是各企業致力發展的方向,而樂普醫療顯然在這個領域有了先發優勢。而據一些券商的研報稱,目前秦明醫學研發的雙控起搏器,有望兩年左右推向市場。
至于升級改造,比如說由于新GMP對無菌制劑企業要求高,需在2013年底前必須通過新GMP,這勢必引起各企業的改造更新工程,而大輸液、小水針生產線都屬于無菌類的千山藥機,自然將從中受益。